
I Wish We'd All Been Ready音乐:Jordin Sparks – I Wish We'd All Been Ready


如何寻找创新机遇?将创意发展为可行的事业有何原则和禁忌?什么样的政策和措施才能使机构成功地孕育出企业家精神?具有企业家创新精神的机构如何组织和配备人员?如何成功地将一项创新引入市场、赢得市场?

一、是什么激发我去读彼得德鲁克?
你会发现,大多数孩子在小的时候,喜欢喝甜汽水。给ta喝普洱茶、陈酿的老酒,宝贝是喝不下去的。
内容领域也一样,让一个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去读彼得德鲁克,八成也是读不进去的。所以说,德鲁克的读者群至少得是个将才(或者换一种说话——从“爱喝没营养甜汽水的小孩”成长为“喜欢陈酿的大人”)。
2017年夏天,我曾在北京彼得德鲁克学院听过一次引流的线下课。讲真,老师讲啥,一句话都没有记住。我后来问其他岁数比我大很多的同学,对方也表达没记住。
这件事令我在30岁以前,很长时间内都知道彼得德鲁克先生的大名,但实际上对先生的印象很一般。
2020年冬天,我在杭州无意中翻开书籍上有关彼得德鲁克的书籍。刚翻开两页,就被老先生的智慧所打动。恰好那段时间在问教授。

教授的回答是:“因政策红利而成小暴发户往往心理建设不足,愚昧的人,又何必与之计较呢?”
教授的一番回答,令我顿时明白:原来不是我这个读者的问题,是改革开放时代下的“小商人们”(外部常常自称:企业家)的嘴巴吐出来的大师作品,原本的管理思想之灵魂早就变了味道。经过直接阅读彼得德鲁克先生的作品,令我改变了对先生曾经的偏见:意识到了先生的好,实则是海水不可斗量。但这也并不是说德鲁克系列讲师毫无意义,毕竟,光读先生一本书,就够花时间的。若想团队群体认知迅速提升,还是有必要跟培训讲师打交道的,虽然绝大多数讲师都不是灵魂讲师,但能够把“是什么、为什么、怎么做”串联出来,亦足矣。
我们公司快3岁了,2019年8月成功注册公司,12月疫情来袭。呵呵呵呵呵……(苦笑一下哈,此处省略1万字,大家都懂得),感恩的是,我们不但还活着,每年都能在神奇的在危机下转危为安。
比如说2020年现金流开始断流。当年7月居然很神奇的收到石景山区政府给与的鼓励(详情参见:《置之死地而后生》)。
2021年获得国家政策性银行、宇宙第一大行等各银行高层的关注(事实上我们并没有主动主联系他们,因为疫情+文创,跟金融圈打交道的事儿,我已经持“躺平”态度。但圈内的朋友发现我们在做“有限合伙”,认为这么早期的公司做有限合伙是很有远见的行为。天知道我们当时其实只考虑落地的事儿,脑洞里只有有限合伙需要每年承担的成本。感恩在做实事过程中的好运哟)。
2022年还没顾上跟银行联系呢,股东姐姐岳姐主动朝公司砸来了比银行更多的银子。(详情参见:《关系——令我们成为更好的人》)
有钱时and没钱时,大家的心态是不一样的。公司账上有多少钱,王修波和vicky往往比我还清楚。突然有钱了,vicky依然是inner peace,王修波想买台电脑。我本能的说:“好啊,从你刚发的报销里扣。”
修波:“那我不买了,老电脑还能用。”
我这才感觉到不舒服,明明想要新电脑,为啥公司的账你就用,自己的账就不用了?于是我问大哥:“啥,难道你是想用公司账户买电脑?”
修波这才解释了一把。他说:“我这想着用电脑,以后所有权也归公司所有嘛。”
他的解释也在理。为啥我会有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呢?主要原因在于——所有报销一发,公司账上的钱,其实还是只够温饱而已(所以说:当时的情况在我眼里是,公司依旧没钱)。
加上上个月跟一家B轮公司的高管琳姐一起吃饭,她说起公司一个离职员工,打着公司的名义去跟磊哥(琳姐兄弟公司)对接,磊哥后来觉得不太对,主动问琳姐公司现有员工,这才发现此人已经离职(PS:我们公司的商标也是磊哥帮忙注册的,特别务实的团队)。琳姐说:“等你们公司未来做大了,这些事儿会经常冒出来。”
德鲁克先生的观点此时再一次进入我的脑海里:“管理,就是更加激发人性的善。”
以上线索指向是:一定有一套系统的解决办法。因此,我抱着这个目的,开始认真翻阅彼得德鲁克先生的作品《创新与企业家精神》!
二、阅读彼得德鲁克对我的帮助有哪些?
德鲁克深知人性是不完美的,因此人所创造的一切事物,包括人设计的社会也不可能完美。他对社会的期待和理想并不高,那只是一个较少痛苦,还可以容忍的社会。
德鲁克先生说:“企业家精神既非科学又非艺术,而是一种实践。我忠心希望本书能为广大读者所接受,并对未来产生重大影响。”
因为写这篇文章,再次看到这句:“我忠心希望本书能为广大读者所接受,并对未来产生重大影响。”依然感觉眼眶感动的泛着泪花。这不是委屈,而是感动。毕竟我们公司还很小,我个人也没有在管理领域经历过重创,但嗅到有变化的第一时间,就来学习了。
学习完本书,真心感受是——这句话实至名归。
我们继续探讨这本书对我的帮助。首先,是企业家精神(思维导图如下)。

全书在一开始用了很长的篇幅描述企业家精神(此处就先不赘述了)。我认为论述什么是真正的“企业家精神”这个过程非常有意义,毕竟,市面上绝大多数称之为“企业家”的群体,实际上都是名不副实的。
举个栗子:
- 并不是每一个新办的小企业都是一种企业家行为,或者代表着企业家精神。一对夫妇在美国某市郊区开了一家熟食店,他们确实是冒了一点风险。不过,他们是企业家吗?他们所做的事情,只不过是以前被重复了多次的老套而已。没有创造出新的消费诉求,也没有创造出一种新的满足,从这一点看,即使他们创办的是新企业,他们也算不上企业家。
- 然而,麦当劳所表现出来的却是企业家精神。凭借着管理概念和技巧(即研究顾客所看重的价值),他们将“产品”标准化,设计制作流程和工具,并基于工作分析设定标准,根据标准培训人员。麦当劳不仅大幅度提高了资源的产出,而且开创了新市场和新客户群。这就是企业家精神!

其次,创新是有方法可循的。比如说“创新机遇的7个来源”(思维导图如上图)。大家可以发现,这7个来源基本上每一个词汇后面,右上角都有备注的符号。
这是说每一个词背后的故事,都带给我很多启发。让我知道自己不知道。
这样系统化的分享“创新机遇的7个来源”,对混沌的大脑变清晰很有帮助。(强烈建议企业家朋友们静下心来也画一画这版思维导图)因为我清楚的能够感受到,思维混沌一定会带领企业走向没落。

举个栗子:
- 团队是建立在相互信任、相互了解的基础之上的。团队的建立需要几年的时间,根据我以往经验,至少需要3年。
- 创始人是否愿意建立一个团队,而不是事必躬亲。如果高层中有一两个人认为所有事情他们必须亲力亲为,那么几个月以后,或最多这样下去几年以后,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管理危机。
- 开始时,以一种非正式的方式建立高层管理团队是一种稳妥的做法。这样,处于发展阶段的小型企业就无须给班子内的成员任何头衔,也不必公开宣布,甚至不必额外付报酬。所有这些都可以等到1年以后,新成立的团队已经发挥功能时才开始实施。
- 两三年后,当迅速成长的企业需要一个高层管理团队时,原有的高层管理团队就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。
为什么举以上例子呢?
主要原因在于我们也是小企业早期,人手肯定不够。是亲力亲为还是授权他人?这是每一个小老板成长过程中必经的选择题。看到上面那段话,我内心倒抽了一口冷气,感谢在这几年,我没少培养王修波的性格成长和认知提升。
看来,我在培养王修波只是一种爱心。并没有系统地认识到上述事件的严重后果。只是这种“爱心”没有配上“认知”,所以是瞎猫赶上死耗子。
若公司以后真的扩大,我能够像对待每个人一样对待王修波嘛?那肯定是不可能的,就算是再有爱心,也是心有余力不足。此时,有了这层认知,才令我得知不培养人得是一个什么样的下场呵。
三、结论:更加心存敬畏
创新是企业家的标志。企业家社会是德鲁克留给人类社会的一剂良药。
管理绝不能成为一门精确的科学。管理层的能力、技能和职责的确对整个自由世界利害攸关。
绩效和成果之所以重要,不但在经济和物质层面,而且在心理层面,都会对人们产生影响。管理者和领导者如果持续不能解决现实问题,大众在彻底失望之余,会转而选择去依赖和服从强权,同时甘愿交出自己的自由和尊严。这就是为什么彼得德鲁克一再警告,如果管理失败,极权主义就会取而代之。
vicky(合伙人)和我从小就喜欢阅读历史。彼得德鲁克一再警告,如果管理失败,极权主义就会取而代之。
二战时期的德国,法西斯政权之所以能够上台,就是源自于德国政府当时治理之无能、百姓之失望。
人生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。
嘿,正在阅读本文的您,愿上帝赐智慧与勇气,面对生命中的诸多不确定哟!幸运的是,我与德鲁克先生有共同的信仰。再次献上感谢~
本文经杨小宁创业点悟授权转载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qb30000.com/15177.html